玩家期待通过“快餐游戏”把握碎片时间,但是控制了开头,却控制不了结尾,呈现出物对人的反控制。
近日,网络世界的“瓜田”似乎分外热闹,网友们除了忙着“吃瓜”,更是忙着“造瓜”。这场“造瓜”热潮源于一款名为“合成大西瓜”的网页小游戏。
1月22日,该游戏正式发布,仅两天时间,便迎来热度巅峰。截至29日0时,“合成大西瓜”玩家突破40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3亿次,在1月众多热议话题中占据一席之地,连游戏服务器都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度被玩崩。
“谁能想到,我竟然起早贪黑地玩游戏?”“合成大西瓜”描绘了一部24小时的在线图鉴。奔赴白日的闲暇,海绵里挤出一个西瓜,“上班偷偷来个瓜,下班我还是离不开瓜。”魂穿黑夜的屋脊,等待瓜的安眠曲,“有的人熬夜打投做数据,有的人4点不睡合成大西瓜,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显然,这个似乎平平无奇的小游戏却让无数玩家上头到根本停不下来。
随着该游戏的广为流传,甚至还围绕它衍生出了“合成大西瓜表情包大赛”“合成大西瓜中悟出的人生哲理”等话题,以及其他玩梗创作,大家在瓜的世界里耕耘、浇灌、乐此不疲。
沉迷流连、难以自拔的背后,“合成大西瓜”的魔力到底是什么?也许可以考察它所属的更大集合序列。
当你在网上冲浪,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它一眼,点一个链接,进入“合成大西瓜”的游戏世界,好奇地戳了一下屏幕,小型水果弹了出来,再戳,两个小水果合并了,于是,很快掌握水果合成法则的你,成为了一名“瓜农”,为合成最大项大西瓜而奋斗。无疑,这是大多数人的游戏初体验。
但是渐渐地,如一些玩家所说,“怎么这游戏好像有些似曾相识?”事实上,大家并非好像在哪见过,而是“快餐游戏”触发了记忆的神经。“快餐游戏”指的是如快餐一般,轻度制作,简单、重复、易上手的一类游戏,“合成大西瓜”“2048”“跳一跳”等游戏均属于“快餐游戏”之列,并如潮汐般不断涌现在大众视野,风靡一时,我们也可能不止一次地对各种“快餐游戏”上头。
“快餐游戏”拼接起流动的碎片时间,将快节奏生活的时光间隙填补为疏压地带。碎片化的时间散落在生命历程中,当我们意识到碎片化时间的存在,试图与被解构的自我对抗,什么能成为拼接的媒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快餐游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成为一种具有拼接功能且风险较小的选择,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潜意识,我们都难免试图用其修补时间,修补自我。不用再投入更多的成本,就能抓住这个选择,在成本与收益的内在权衡中,结果显而易见。有玩家就表示,“忙了一天,等地铁的几分钟,玩一玩这些小游戏,我觉得既不耽误时间,又放松了自己。”
然而,主观的解压是否真的能发挥解压作用,这一点却是有待商榷的。一部分玩家很难精准地控制“快餐游戏”的时间,“一晚上啥也没干,就合成了大西瓜。”回顾对“快餐游戏”的玩耍初衷,他们收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玩家期待通过“快餐游戏”把握时间,满足自我管理需求,在娱乐与解压中找寻平衡点,但是控制了开头,却控制不了结尾,呈现出物对人的反控制。当距离合成大西瓜只有一步之遥却无法逾越时,有玩家叹到,“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忽远又忽近”,于是不甘心地又选择重新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造无数徒增疲惫的瓜。
此外,社交媒体是“快餐游戏”的重要推手。在社交媒体的连接推送中,人们的分享欲、猎奇心、竞争感被不断激发。于是,我们看到朋友圈、微博中随处可见“快餐游戏”的入口,很快好奇地吃下了这颗“安利”,又灵活地一键“安利”给了他人。当与自己相关的人际网络乃至更大的社交网络都在使用某款“快餐游戏”时,社会比较又会在游戏中悄然而生,促使玩家不断使用,不断刷新记录,强化使用粘性。
在“快餐游戏”背景下,反观“合成大西瓜”爆红,也就不再是一个特殊事件。就算“合成大西瓜”借着娱乐圈的“吃瓜”之风,产生联想叠加效应,顺势而上,但其所携带的“快餐游戏”本质却并未改变,而这种本质才是这款游戏从生成、使用到引发热议,需要被关注的重点。
“快餐游戏”为玩家提供了排解情绪的途径,但它所带来的狂欢,并非快乐而已,背后也藏着令无数青年迷失的陷阱,藏着对游戏市场精品创作的驱逐,藏着突如其来的喧嚣与沉寂。面对“快餐游戏”及其引发的文化现象,有节制地“造瓜”,造有意义的“瓜”,瓜香四溢实则更应被期待和呼吁。(赵可一)
2021年1 月 22 日,合成大西瓜游戏正式发布。发布后短短一周时间,玩家破 4000 万。微信、QQ 朋友圈、微博、抖音视频都可以看到玩家分享的截图或视频。截至 20201 年 2 月 2 日,微博 # 合成大西瓜话题阅读人数近 17.4 亿,讨论次数约 43.2 万,且相关数据还在不断变化中。
由新浪科技在微博发起的用户调查中,有 43% 用户认为合成大西瓜超好玩,玩到上瘾!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赚钱的吗?
《合成大西瓜》游戏截图
那么这种内置广告的游戏你看一次广告厂家大概能收益多少呢?
广告厂家的收入是根据多个因素来计算的,包括广告类型、广告展示次数、广告点击率以及广告主与广告平台之间的合作协议等。
广告类型:不同类型的广告收益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视频广告通常比横幅广告或弹窗广告的收益更高,因为视频广告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广告展示次数:广告厂家的收入与广告展示次数直接相关。每次广告展示都会为广告厂家带来一定的收益,因此,广告展示次数越多,广告厂家的收入就越高。
广告点击率:广告点击率是指广告展示次数中被点击的次数的比例。广告厂家通常会根据广告的点击率来计算收入。较高的点击率意味着更多的用户对广告感兴趣并点击了它,从而为广告厂家带来更多的收益。
合作协议:广告厂家与广告主或广告平台之间的合作协议也会影响收入的计算方式。合作协议可能包括固定费用、每千次展示费用(CPM)或每次点击费用(CPC)等不同的计费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广告收入的具体金额因不同的广告厂家和合作协议而有所差异。一次30秒的广告能够赚取多少收入取决于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估。
我将给出一定的数据供你参考。
这主要得看平台还有具体广告的CPC,一般来说平台都是以广告营收的一定比例计算开发商分成。 比如微信就明确说的是广告收入的50%作为开发商分成。 以经验来说,微信大约千次播放¥30~60左右,国外的如Facebook大约是千次8~10美元。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富有商机的平台,许多创意和创新的方式涌现出来,其中包括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游戏《合成大西瓜》。这款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变现的机会。
广告收入:《合成大西瓜》游戏中的广告是其主要的赚钱方式之一。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会不时地看到插入的广告,这些广告为游戏开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广告的形式可以是视频广告、横幅广告或弹窗广告,通过展示这些广告,开发者可以获得广告主支付的费用。
内购道具:除了广告收入,游戏还提供了一些虚拟道具和增值服务供玩家购买。这些道具可以帮助玩家更快地合成大西瓜或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提升游戏体验。玩家可以通过内购来购买这些道具,而开发者则从中获得收入。
合作推广:《合成大西瓜》游戏还通过合作推广来实现变现。开发者可能会与其他品牌或平台进行合作,例如与知名游戏公司合作推出联名版本,或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推广。这样的合作可以增加游戏的知名度和用户量,进而带来更多的收入。
特许授权:随着《合成大西瓜》的成功,开发者还有机会通过特许授权来赚取收入。其他厂商或机构可能会购买《合成大西瓜》的特许授权,将游戏中的元素应用到其他产品或活动中,从而获取授权费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还可以扩大游戏的影响力。
通过广告收入、内购道具、合作推广和特许授权等方式,《合成大西瓜》成功地实现了变现。这款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商业机会。它的成功不仅源于创意的游戏玩法,还离不开开发者的商业智慧和市场策略。相信在未来,类似的创新游戏还会继续涌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机遇。
而类似的游戏《羊了个羊》在它如日中天时更是一天能赚468万广告费!总体收入轻松超过两千五百万,而它游戏的开发成本更是不到两万!
羊了个羊的数据
相信看到这里你也有了一定的心得,那你估计一下《合成大西瓜》在当时的收入会是多少?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