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一、二岁时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好奇。当时我在北方工作,每逢冬天每家每户用炉子取暖,我家也不列外,经常把洗好的孩子衣裤、鞋袜放在炉子烟筒上烘烤,孩子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围着炉子转,我怕烫伤孩子,告诉她炉子烟筒烫手,会很痛,让她远离,她反而更加好奇,趁我不注意时小心翼翼的伸出小手触摸烟筒,瞬间被烫哭了,此后,她会主动远离炉子,还提醒别人远离,嘴里还念念叨叨说“烫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孩子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有时用直接经验来验证会更直接、深刻、更有效。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道理、规律、法则,学生读书就是学习这些间接经验,以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明辨是非善恶,迅速成长为知识新人。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比直接经验重要,因为间接经验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将记录下来的宝贵经验,分门别类归纳、编辑于课本,等待今天的学生们逐一学习、掌握,如果能学好这些经验,不仅节省时间,还能充分利用间接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理解深奥的未知世界,使我们有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头脑。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件事,间接经验来自于书本、来自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很多经验都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所以中学阶段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直接经验来自于亲身经历、亲身实践。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历,才形成各自的性格、处事方式,不同的经历取得不同的直接经验,行成不同的人生。只有兼顾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才能提高我们认识世界的效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南宋)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公元1199年。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无遗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读书体会,更是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诗人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要深刻理解,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过程中“要躬行”,意思是要通过动脑、动手、动嘴“躬行”,让学生参与课中提问、讨论,课后练习等实践活动,强化对课程知识的深入学习,才能掌握核心知识。如果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必须经历实践才会更透彻、更深刻、更不容易遗忘。
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学、习并重,老师在四十分钟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是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习”是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辅相成。只学不习,间接经验了无痕迹地从脑中飘过;只习不学,直接经验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知识核心。
学习需要先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才可能更好地去领悟间接经验。所以,家长要充分给予孩子尝试机会获取人生体验,孩子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再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才不会盲从。
上下滑动查看
什么书能够吸引百万浏览和数万点赞?
为什么众多学者、大V纷纷推荐这本东汉史?
除了高颜值之外,它还有哪些看点?
爱书的你是否常常被诸多好书吸引,用不了多久收藏夹的书就堆积如山,不知道应该如何抉择。
选择困难症的你不妨看过来——近期小北这儿有一本叫好又叫座的历史类书籍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它在出版前就受到《新周刊》“刀锋图书榜”的密切关注,出版后更是频登各大书榜。
入选2023年度《新周刊》5月“刀锋图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6月严选好书、“人文社科联合书单”6月推荐书目、“译著联合书单”6月推荐书目、腾讯好书6月人文社科翻译好书、《中华读书报》6月月度好书榜、全国“文艺联合书单”7月推荐书目。
此外,《洛阳大火》还得到了一众大V和传统媒体的鼎力推荐。
作为视角宏大、解读细致,将重大历史事件精确到日的东汉通史,《洛阳大火》贴近历史,史料丰富详实,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史学的严谨,也有大众读本的通俗和趣味。既有对洛阳城的敬仰和惋惜,也不乏对洛阳历史的理性思考。既关注历史上的大事件与大人物,也关注到小细节和小故事。微博百万大V“唐不闻”称其为“一读就上瘾的三国演义前传”。
《洛阳大火》不掺杂作者个人情感和代入感的客观叙事风格,注重注释和索引上的严格规范。重新阅读这一历史段落,的确“别有一番感受”。这是知名历史类博主“史海悠游”的切身阅读体验。
除了以流畅精炼而兼具问题意识的笔法串接起东汉王朝始末外,《洛阳大火》还立足于世界史的开阔视野,注重运用人口学、空间分析、城市研究等多类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东汉王朝跟周边政权的互动关系,为两汉之后长达四百年的动荡历史时期的发生渊源,埋下了细致伏笔。
作者张磊夫本尊的回信
读史明智、继往开来。今天就跟随小北一道,走进东汉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吧。
东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给予东汉致命一击的董卓,
不只《三国演义》里那般愚蠢、嗜血和贪色
如果董卓没有带兵进入洛阳,他在史书上很有可能被记载为一位颇有战功的边塞将领,“素著威名于陇蜀之间”。
董卓在陇西边塞长大,与羌人交好。166年,董卓攻打汉阳叛羌;175年,可能参与过对拘弥国(今于田)的远征;185年,董卓率军在美阳大败黄巾军,封侯、邑千户。
在受何进之召进入洛阳后,董卓“自为相国”,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火烧洛阳,成为乱臣贼子的典型。
刘辩真的是懦弱无能之人吗?
历史学家说不一定
当董卓第一次见到刘辩、刘协兄弟时,史料记载刘辩“恐怖涕泣”,“不能辞对”。
相反,刘协沉着应对,清晰表述他们的遭遇。董卓对刘协印象深刻,对皇帝刘辩则不甚重视。
但这非常不合常理,因为经历几天以来的骚乱、火灾、杀戮和逃亡之后,8岁的刘协不应该比16岁的刘辩表现得更好。上述记载可能是董卓的宣传手段,以证明自己废立皇帝的合理性。
汉代的女性政治家们,
颠覆你对历史的想象
说到古代女性政治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女帝武则天,但读完《洛阳大火》,你会震惊地发现,大到皇帝人选,小到后宫内斗,东汉政治中的女性群像故事可太精彩了。
比如窦皇后虽出身显贵,但70年代初其父已获罪死于洛阳狱,公元77年她才选入宫中,她被立为皇后时,四兄弟皆只有二十岁左右,更难为她出力,反而是其家族从她的上位中获得了荣宠和权力。据记载,她的四个兄弟都很受章帝器重,甚至皇室成员都莫不畏惮。
比如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临朝摄政。根据作者的评价,"邓绥本是一位能千称职、勤勉负责的统治者,但由于和帝盛年而亡,只留下两个幼子,造成帝国皇权衰弱。无论如何高效,太后临朝、外戚专权创造出一个天生就不稳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