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桦:1985年生于广东,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助理。2009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导师为姜怡翔教授。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大西安区域当代壁画与城乡生活空间研究》;完成2018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项;获得201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绘画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展览获奖,并被美术馆、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参展及获奖:
2020年,参加陕西当代青年水墨画家提名展。
2019年,《木头记——腾飞》参加首届陕西省青年美术家作品展。
2019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中国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
2018年,参加上海长宁区西安青年艺术家联展。
2018年,参加福建泉州怒放青春十五人联展。
2017年,参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怒放青春十五人联展。
2017年,获青春文艺公社全国十强学员称号。
2017年,《千年之恋》入选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2017年,《千年之恋 二》入选彩绘丝路——中国岩彩画展。
2017年,《木头记——一飞冲天》入选中国梦·丝路情——陕西省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
2016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唐墓壁画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2016、2015年,《寻觅系列》、《静默系列》参加台北新艺术博览会。
2015年,《望》入选首届“陆俨少奖”中国画展。
2015、2014年,《吸引》、《螳螂与恐龙》入选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
2014年,《螳螂与白菜》、《蜘蛛与新月》获广州大艺博优秀奖。
2014年,参加上海第二届艺术文化交易博览会西安青年艺术家联展。
2012年,《生命》获陕西省第三届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奖。
2012年,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参加第四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作品《舞动青春》获二等奖。
2011年,《纪念之二》获第一届陕西省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8、2009、2011年获西安美术学院奖学金。
2005年获西安美术学院大一新生优秀素描展二等奖。
初看樊桦的木头系列作品,便被他禅宗式的沉静和细腻婉约的笔触所吸引。借着画作我们得以窥见樊桦对世界一丝不苟的观察和与自然深厚的羁绊。在他的画面中没有刻意的炫技,他用朴实的技法采撷眼目所及的,或静穆、或流动、或饱满、或空灵的各种形式,还原事物“原原本本”的模样。那些在自然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微小生命,在他所建构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我想,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或许能够表达创作者内心所想——浩瀚宇宙,我们又何尝不是世间一颗微小的尘埃呢。
——π艺术
樊桦与我为相交多年的好友,一同在西安、咸阳工作和学习,能够在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中华古都的土地上研习绘画创作,我们都倍感荣幸。樊桦一直钟情于唐文化,醉心大唐盛世的繁华与衰落。此前他的重彩作品并不多,绘画创作还是以墨色为主。
2016年他完成了从艺生涯中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重彩作品《千年之恋》。画面中所有的元素都蕴含了“唐”的符号,唐陵石马,唐代壁画,太湖石,唐莲等。画面元素取自传统,外在形式偏向当代。有时间的错位,有空间的并合,有写实的技法,有虚构的场景,如幻如真,情感真挚。
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并没有看到平常所见描绘唐陵之沧桑,作品反而在极力叙述历史的浪漫。仔细再探寻还会发现作品中蕴含了许多线索,许多暗喻,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作品当中一处明显的线索,从右到左三只飞鸟如同岁月的见证者,见证了翼马在华夏这片土地守望了千年的浪漫。
——徐淑坤 记
文/樊桦
寻觅系列是我从2014年开始探索昆虫和自然界中树木之间的关系,画中的蝴蝶或者蜗牛都被树木的某些因素吸引了,所以才去寻觅,如同人与人之间的费洛蒙。这个因素可能是枯树长出了新芽,可能是树上剩下的最后一片红叶。
这个因素是我整个黑白的画面当中唯一的颜色,但是所占画面的比例又是极小的,被我处理得既明显又含蓄。我希望观者先看到吸引的源头,再关照整幅作品,能够停留几秒,思考我们在社会中寻觅什么。
我从小喜欢木头,喜欢它的天然,尤其是一些千奇百怪的乌木,给人以很多想象的空间。乌木本身具有历史的沉淀,需要在河床里被水冲刷,被贝壳侵蚀,经历数千年的磨历才能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试图以一种小动物小昆虫的视角去看待乌木,在蜗牛的内心渴望能跑得快些,这块乌木在他眼里可能会像匹骏马;或是蟾蜍叼着铜钱想在他心中的方舟上买个位置,不知能否如愿;或是蜘蛛想要爬得更高,登上他渴望的“月亮”之上。
画面当中都有一条极细的红线,这隐喻着两个事物之间莫名的关系,是命运将他们拉到了一起。这时产生了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有互相吸引,有拼命抗拒,还有保持距离默然对待的。有时人就如动物一样,很是单纯,活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只论喜恶,不论对错。
-END-
书画论坛
最近酷暑,孩子从北方游学回来带回一身痱子。某天早上,孩子说想吃青团,说是在外面的早餐店有看到过。
想想小的时候,妈妈也喜欢给我们吃青团,于是早上帮他去外面早餐店买,结果老板说没有,说这个青团是应季食品,当下没有。这于是又搜了其他几家店,也说没有。去美团外卖搜,发现好像真的还是有一家有,可惜等我下单时,人家说是限量供应,卖空了。
青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在老家的城市,每天早上都有大婶在卖新鲜的青团,可惜娃不愿意回去。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青团吧:
嗯,清明节吃青团——主要材料为糯米粉、新鲜艾叶制作而成。
清明节吃青团有多重寓意。首先,它是为了纪念青团发明的先人;其次,它象征着团圆和希望、生命;第三,它是清明节特有的食物,吃青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又有一种说法:清明节吃寒食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吃青团也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象征着新希望、新生命。总之,清明节吃青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藏于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