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游戏1无心版攻略还有催眠游戏第一关攻略

2023-12-09 08:19:14
深圳市若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游戏攻略 > 催眠游戏1无心版攻略还有催眠游戏第一关攻略

我面诊的患者多数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是大部分都有沉迷游戏甚至有所谓的“游戏成瘾”的问题,但下文中的小胡则沉迷得比较特殊。

小胡年幼时,其父亲经常将她抱在怀里在电脑前一起玩电子游戏,父女之间非常欢乐。我理解小胡父亲的做法,他认为孩子还小,一起玩游戏有何不妥,但这客观上令小胡对游戏的印象既美好又深刻。按照最前沿的病理性记忆理论来理解,小胡在那时对游戏形成了以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主的病理性记忆。

而在成长过程中,因亲子沟通不通畅,缺乏同龄朋友,又促使小胡把游戏当成了精神寄托。当钟爱的游戏中止开放时,小胡甚至出现了抑郁发作。

火上浇油的是,当她父母认为其游戏成瘾时,并没有寻找问题的根源,仅粗暴、强行地制止,导致了矛盾和情绪问题的升级,因此而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如今,“游戏障碍”已经被正式列入《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1版》(下简称ICD-11),成为全球医学界认可的精神疾病。

父母一定不能再把孩子沉迷游戏仅看作不良习惯,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是游戏成瘾,只着眼于行为上的约束,却忽视背后的根源。只有找到根源,真实地摸清孩子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更健康地、自律地玩电子游戏。

另外,在孩子小学低年级及之前,父母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玩游戏。我经常在公众场合看到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让孩子一直玩电子游戏,这种做法就很容易埋下隐患。

如果实在难以避免接触电子游戏,家长应设立明确的规则,大人和孩子都要一起执行。到了初中阶段后,可以适当让孩子玩一些有利于心智发展的游戏,但仍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律、自控的能力。

其实,针对玩游戏的问题,父母的身教远远重于言传。游戏不是不能玩,但只是适当放松、娱乐的方式。如果父母在家中能少玩游戏,并保持学习、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今后,我将就该话题撰文详细分析。

另外,小胡曾接受过精神分析师的治疗,这对她的病情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我曾多次提及,青少年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精神分析流派。很多精神分析师过度地将错误归咎于父母,激化双方矛盾,加重父母的自责而无补于事。

小胡还曾在相关机构接受了催眠治疗。催眠术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如何利用催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不同催眠师采用的方法差别是很大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小胡当时接受的所谓催眠治疗,仅仅只是在深度放松的情况下做了暗示治疗,没有涉及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效果自然不理想。我以前也提到过,如果催眠应用不得当,心理咨询师触碰了重大的心理创伤又不会及时、有效地处理,甚至可能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在此再次提醒,父母在选择心理机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鉴别。

——何日辉

(下文作者:何日辉的学生Lily)

来面诊的一家三口身材都很高大,父女姓胡,女孩不过20岁出头,看上去有一米七左右,精神面貌还挺好的。父亲神色比较平和,母亲显得略微紧绷一些。

父母开始介绍病史的时候,小胡并不避忌,安静地坐在一旁。

母亲说:“她小的时候,爸爸工作经常变动,孩子就跟着变动,光小学就去过3个省,直到初中才固定下来。不过,她从小学习就好,不用怎么操心,考试前突击一下就上去了。”

“到了高二,孩子早恋,还跟那男孩去网吧打游戏。后来骨折住院了一段时间,出院的时候男孩跟她提分手,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情绪变得很差”。

“而且,对于她去网吧这件事,我跟她爸都特别难以接受,可能我们对网吧带有偏见吧,总之就受不了,管得她非常紧,不给她钱,不让她出门。我感觉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伤害吧,从那时候她就开始崩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高考成绩一般,复读了一年,但那一年基本也是睡觉、打游戏,最后突击复习一下。去了大学以后,一开始还好,后来又不行了,整天睡觉,玩游戏,颓废,干什么都没心思。还跟我们吵架、动手,她爸身上现在还有伤,被她踢的。”

“现在读大一,上学期只挂了一科,现在下学期临近考试了,她感觉学不进去,前几天有门考试没过,她又紧张又烦躁,经常跟我们吵起来。我们一指出她也有哪里不对,她就骂,甚至打,尤其是对她爸爸,上手上脚比较厉害。她跟舍友也处不好,只好单独住”。

何主任问:“看过医生吗,医生怎么说?”

“有医生诊断过轻度双相情感障碍,但孩子不太愿意去医院,吃了一个礼拜碳酸锂,自己停掉了。”

“看过几个心理咨询师,但有的老师讲的观点连我都不太认同,让我哄着她,让着她,但我觉得不能一味想顺从,得有原则啊。催眠她也试过,但老师说她催不进去,身体发硬,那个老师还对我们发火。”

母亲对女儿接受过的心理咨询似乎不太满意。

“可能是心理老师跟她说过一些话,让她觉得都是父母的不好。总怪我们把她害了,埋怨父亲打她,我们也无可奈何。”

何主任意识到小胡和父母之间有不少矛盾,“那你们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

“我们家是传统教育方式,但相对来说比较民主。她爸爸有点惯着她,耐心也好一点,讲故事之类的。我就比较死板一点,严肃。孩子从小挺开朗的,有点大大咧咧,我们以前没有把她想得那么脆弱。但经过早恋的那次冲击,我们发现她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坚强。”

母亲停顿了一下,语气有点懊悔,“如果我们早点有意识的话,高中的时候就不会逼得那么狠了,可能现在会好很多。”

小胡的父亲补充得并不多,大概介绍了一下女儿从小学东西很快,但少下苦功;小学辗转了好几个地方,孩子挺郁闷的,“交到的朋友说散就散了。现在她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自信,总是一碰到什么事情就先想万一不行怎么办”。

总体而言,这对父母认为孩子主要的问题在于无心学习,沉迷游戏,容易发脾气,吵架、摔东西。

轮到小胡单独面对我们的时候,她明显从先前的安静变成了不自在。

何主任打破了尴尬,他问:“妈妈刚才说你做过催眠,具体是怎样做的?”

“就做过一次吧,引导我想象自己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想让我放松之类的。具体的我记不太清了”,小胡说。

“那妈妈带你来之前,你有了解过我们这个机构吗?”何主任继续问。

“我看过一些您写的文章,关于心理创伤方面的,说可以修复”,小胡一下子就提到了心理创伤。

“噢,你对我们的创伤修复理论有理解,而且还觉得自己有创伤?”何主任有的惊讶。

小胡点点头。

“那你觉得自己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明知道父母听不到自己说话,但她还是忍不住朝父母那边张望了一眼。

“我爸妈可能觉得他们的教育比较民主,但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挺不服气的。小时候,我爸爸打我,我觉得他们有时很不讲理,我不服气。一直到了高二,我们的矛盾挺深的。”

何主任示意她暂停一下,问“具体有什么让你不服气的事?印象比较深的冲突,能举个例子吗?”

“具体我不太记得爸爸打我的原因了,但当时我非常不服气,我说法律规定不能打人的,这是家暴!但妈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总之,爸爸比较蛮横,妈妈说话也很硬。”

“比如曾经答应我,考试考好了给奖励,但后来妈妈就说自己没说过。爸爸打我,还让我跪下,还曾经向我吐吐沫,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生气,虽然记不清缘由了”。小胡一口气说了很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何主任问,“爸爸的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幼儿园?”

小胡歪着脑袋回忆了一下,“幼儿园应该没有。那时我爸爸爱打游戏,还会把我抱在旁边,跟我说这个游戏,说得很好玩,我觉得特别开心。他还会给我玩光盘的游戏,我就觉得挺好玩的。”

“应该是小学开始打我打得比较多。爸爸打我,妈妈就经常在旁边帮忙骂。如果是妈妈骂我,爸爸听到了就过来打我”,小胡苦笑了一下,“在这一点上他们倒挺一致的”。

“不过,虽然他们打我、骂我的时候我确实很不开心,但平常对我还好。我现在可能对爸爸的负性情绪更多一些吧”。

“那在学校方面呢?小学经常转学,你觉得对你有没有影响?”何主任问。

“可能有吧,我从小朋友就不多,有时还容易跟人起矛盾。感觉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谈得来的朋友”,小胡无奈。

“是你内心渴望交朋友,还是觉得不交朋友也挺好的?”

“都有吧,肯定希望有朋友啊,但真的没有,自己一个人也能接受。到了高二,谈了个男朋友,结果在我出院的时候被甩了,那天正好是我生日。而且他的理由是喜欢上了别人。这个真的很打击我,当时挺恨他的”。

“那沉迷游戏是在这个之前还是之后?”

“唉,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有打游戏,经常隐瞒父母偷偷打。高一有时还打到半夜,第二天上课打瞌睡。”

“虽然刚才我爸说我聪明,但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聪明就不用学习,而是高一的时候真的很喜欢玩那个游戏。我又没什么朋友,就觉得打游戏非常快乐!我也知道影响学习了,心里也矛盾,但还是忍不住打。后来临近期末考就控制了一下,成绩好了一点”。

“后来,高二,那个很喜欢的游戏停服了。正好认识了男朋友,他们带我去网吧,就一起去了。感觉去网吧比较刺激,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游戏,但觉得翘翘课,跟自己喜欢的男生玩游戏,挺刺激。对,主要就是觉得刺激。成绩就往下掉了”。

“后来,失恋了,又因为住院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学校拉下了太多进度,我就学不进去了,甚至连学校都不想去,不想看到男朋友。没事干,就更加频繁去网吧。我爸妈那时简直是围追堵截,我只好跟他们斗智斗勇,偷偷去玩。”

“他们还因为一些很小的事跟我吵架。有一次,我在厕所玩手机,20分钟没出来,我爸就跟我吵,把我赶出门,追着我屁股后面打,整个小区都知道了。真的特丢人!这样的事情很多,搞得我很心烦。高三基本就没有好好学习过。”

“妈妈说你那个时候崩溃了”,何主任着重地说了‘崩溃’二字。

“对,那段时间很烦,情绪很差,还跟学校领导和同学吵架,打起来,砸了同学的自行车,还去校长室吵架。其实我现在想起来,对同学和老师挺不好意思的。高三的校长对我很好,不但没有处分我,还安慰我。我觉得自己当时很过分,但就是非常生气,控制不了。”

“那你后来总算考上了大学,根据妈妈说的,你上学期经常不去上课,但最后只挂了一科,我觉得也挺不容易的啊。现在怎么学不进去了?”主任问起了现状。

“我大一上学期是自学的,还可以。但这学期科目多了,可能我也懒了些,自学起来有点吃力了。而且,我看书持续不了多久,有点烦,一个下午泡在图书管里,大概就1、2个小时能集中起来吧,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小胡还讲了一些高中那段恋情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都耿耿于怀。不过,那名男生回心转意,又与她在一起了,并一直走到了现在。

小胡有点自嘲地说:“现在只能原谅他啊,没有办法,而且后来他对我挺好的,感情也不错”。

小情侣打打闹闹,分分合合,虽然曾经造成创伤,但最终还是言归于好。看来小胡的恋情创伤正在慢慢得到疗愈。

本来以为单独面诊接近尾声了,何主任正准备示意我把父母带回来,小胡却低声说,“何医生,我还有件事情想跟你说”。

小胡说,其实游戏的问题在初中前就显现过。小学时,她偷偷摸摸地玩过一个网页游戏,非常喜欢,“代入感很强,就觉得玩得时候很开心,很满足”。但是,初中时这个游戏停服了,玩不了了,她一下子变得很失落,还不顾一切地联系游戏供应商,通过私服继续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觉得我自己对游戏的感情挺深的。还有是高一玩的那款游戏,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还通过游戏认识了一些好朋友。那个游戏的停运又给我带来了很大影响,我甚至觉得,不要现实世界了,在游戏世界里过得好就行了。”

这两个游戏的戛然而止对小胡造成了心理创伤,而她也很迷惑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这个感觉,父母知道吗?”何主任严肃地问。

“他们知道一点,但不当回事。他们理解不了,只会又怪我沉迷游戏,我不想让他们知道。”

“可是,如果我不告诉你父母的话,他们可能一直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且,像你说的,你脑子又不笨,肯定知道过于沉迷游戏对现实生活和学习有不好影响。但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了,为什么代入感很强?为什么游戏停服会给你带来创伤?如果我不详细地分析,你父母,还有你都可能意识不了背后的原因”。

小胡不说话了,她默许了主任的话。

“那你现在还有玩游戏吗?”

“现在是觉得玩也没啥意思,但不玩也无聊。学习又学不进去,百无聊赖,就总忍不住玩玩,感觉是习惯性的。现在玩游戏再也不是我当时喜欢的那两款游戏的感觉了”,小胡失落地说。

把小胡的父母请回来后,何主任没有多说客气话,直接就小胡的病情发展进行分析。

“我觉得,小胡并不是真正的双相障碍,她发脾气、打人是出于焦虑和压抑,并不是心境高涨。”

“而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条线。第一是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问题。爸爸妈妈,你们对小胡不是不疼爱,但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交流不深入。其实,小胡很早就有自己的思想了,对你们的打骂不服气,孩子内心的抵触很大。”

“当然,你们平时都对她很好,所以问题爆发之前,总体关系不错,但亲子方面实际上是有创伤的。而且,缺乏深层次的、内心的沟通,就为另一条线埋下了隐患”。

“第二条线是小胡喜欢玩游戏的问题。刚才小胡提到,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带她一起玩游戏,她感到很开心。当然,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个促进亲子关系的活动,你们玩得很高兴,增进了感情。但是,在客观上,她那时对游戏产生了很开心的感觉,我们专业上称之为‘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这又是一个隐患”。

“还有客观的因素,爸爸的工作调动,孩子也经常变换地方,难以交到稳定的朋友,她也不擅长去交际,总是自己一个人。所以,小胡在成长当中缺乏朋友,父母对她又不理解,她在现实当中其实很缺乏满足感和快乐。那么,游戏这个隐患就会成为了问题。”

“她刚才就跟我说,其实她从小学到高中都爱玩游戏,曾经因为有两个很钟爱的游戏停服了,玩不了了,一下子失落得不得了。对她来说,玩这两个游戏的时候是非常投入的,甚至比现实世界的投入感还强,感觉非常深刻,忽然之间没法玩了,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这两次对她来说都是创伤,导致抑郁发作了。”

“其中一次是初中,但那时的功课她还能应付,突击一下成绩就上去了,所以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显现出来。”

这时,小胡的母亲突然开口,“是,她初中有段时间是有点反常”。

“第二次是高中,心爱的游戏停服了,不久之后又住院、失恋、跟家里人冲突升级,遭受了一系列打击,我们称之为叠加性创伤,她的情绪一下子就崩溃了。其实她现在知道自己当时有些行为很过分,有自我反省。”

“我以上说的这些关于游戏的事,可能你们父母根本就不知道,或者不当回事。你们只看到了她玩游戏,觉得是不良行为,但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孩子的心理,她为什么那么爱玩游戏?为什么不想上学?孩子不愿意跟你们谈,你们也忽略,还一味遏制、打击,小胡就更加容易失控了”。

“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抱着孩子打打游戏,难道就能造成那么大的问题?孩子做错了,我打一下、骂一句就能把她弄成这样?太严重了吧,很多孩子都这样长大的啊!”

“我必须强调,这不是说某一个行为或做法就绝对会出问题,而是埋下了隐患,增大了风险,最后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孩子出了问题。比方说,如果你们能跟孩子从小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什么都愿意跟你们倾诉,沟通很顺畅,那小胡过早接触游戏可能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她在现实中感到足够的关爱、温暖,而失恋对她的打击也不至于那么大。”

“又或者,如果她小时候不是经常转学,有稳定的、很好的朋友和圈子,那么游戏也可能不会导致问题。总之,这背后是综合的因素,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家庭!”

这个过程中,父母都沉默,但都听得很专注。可能,他们没想到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吧。

最后,何主任还分析了小胡成长过程中的其它创伤及其影响,还给父母和小胡提供了一些建议,父母如何改变、提升,重建更好的家庭关系;小胡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恢复学习状态。

写在最后:

我最近看了一篇报道,称自从去年WHO将“游戏障碍”纳入精神疾病后,北京某大医院接到的“网络游戏障碍”患者数量激增,很多家长有诉求。

而在我们机构,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十个来面诊的家庭里,往往有八个的家长都控诉孩子“沉迷游戏,管都管不住!”他们通常非常关注如何才能让孩子不玩游戏,而不是孩子为什么那么爱玩游戏。

就如上文的小胡,她也意识到自己对游戏有超乎寻常的迷恋;她也意识到,玩游戏影响到了学习,内心矛盾,但又控制不了。

如果她的父母愿意去寻找、去询问,可能就会发现小胡内心真正的困惑,然后循着线索找到最初的教育方式问题,然后去反省、去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去解决;而不是“围追堵截”,一味干预行为,反而遭到更大的反弹。

幸而,何主任说服了小胡,把问题背后的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虽然不知道父母听进去了多少,但衷心希望这次面诊能成为他们一家发生改变、小胡走向康复的转折点!

(感谢您的关注,如需答疑请私信)

#清风计划#

催眠是什么?

催眠是一种正规的心理学技术,是一种跟潜意识沟通的技术

催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跟潜意识沟通的方式。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意识状态,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用平常的方法,很难和潜意识沟通。催眠师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让人进入到一种被称之为催眠的状态,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暗示感受性会更强,可以直接跟自己的潜意识去沟通,解决一些潜意识深处所存在的问题。

催眠是什么样的?

中国非常著名的一个关于催眠的故事,就是《望梅止渴》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催眠案例,专业术语叫做“清醒催眠”。再比如,当一个小孩子摔倒了,妈妈扶起来,给孩子的伤口吹气,安慰孩子说:”吹口气就不疼了”,这就妈妈给孩子的一个暗示,也是一次清醒催眠。催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通过语言改变人的感受,就完成了一次催眠。

案例:女孩心里的怪兽

有个女孩经常做噩梦,噩梦里有一个怪兽,当时我让她在催眠状态下面对那个怪兽,然后慢慢地把情绪释放出来,慢慢接受这个怪兽,当然,这有些人本主义的思想在里面,现实的情况是,女孩的恐惧感太强了,她感觉到怪兽在后面追她,她不敢去面对这个怪兽,她甚至不敢进入催眠状态。

当时《复仇者联盟》正在上映,我就跟她说,你想象自己穿一身钢铁侠的铠甲,怪兽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的,而且我就站在你的身前,你可以躲在我的背后去看这个怪兽。在这种有层层保护的情况下,她觉得自己安全了,我就和她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到了怪兽跟前的时候我就闪开,然后引导她慢慢地把头盔啊护甲啊什么的摘下来,让她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个怪兽。等她对这个东西的恐惧消失以后,她就发现这个怪兽变成了小卡通宠物,一个很可爱的小玩偶。这个就是暴露疗法所能做到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前因,实际上,这个女孩要处理的是她早年间的一个校园霸凌事件,当我需要让她去面对这个霸凌事件的时候,她同样不敢面对,我把这些装备都给她安排上了,她也做不到,所以我先退而求其次,先处理了一个稍微不是那么恐怖的事情,也就是那个梦。

等她把怪兽变成了一个小宠物以后,她的恐惧点就降了很多,然后我再让她去面对霸凌事件,她就可以去处理这些事情了,然后再重复刚才的步骤,把她的恐惧消除。

不可思议的心理创伤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快八十岁的老爷子,干了一辈子的体力活,身体很好,近几年突然变得特别恐惧,干什么都害怕。后来催眠发现了,老爷子八岁的时候光着屁股去地里偷西瓜,走了时候天上打了个雷,吓着了。

七十年前的西瓜可是个大东西,光着屁股的状态,又是人自我保护最差的一个状态,这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伴着那个雷一下子就进入到老爷子的潜意识里了。但是以前老爷子年轻气盛,这些东西对他没什么影响,后来岁数大了,压着的恐惧就出来了。

这样的事情,编都编不出来,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心理创伤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有时就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经常需要进入潜意识以后才能发现。比如一个孩子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但是大家没有给出很热烈的反响,他可能就会觉得社会冷漠,或者觉得老师和同学是不是瞧不起他,这种不自信和社交恐惧慢慢积累,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背后的小小的原因,可能是本人都想象不到的。

关于催眠体验的分享

伊莎:以前我对催眠的印象,大概是让人睡着之后,再进行沟通。今天下午,徐强老师给我做了催眠。我从小对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我一直在奋斗,一直保持笑容,从来不讲我有什么苦,爸爸妈妈有什么想解决的问题,我都帮他们去解决。我非常非常爱他们,但是一路走过来,我也有很多郁闷的事情。以前我曾经请过心理咨询师,他拿了一把椅子放在我面前,他说这就是你妈妈,今天你和你妈妈对话,妈妈是最亲的人,你可以把自己受的苦都讲出来,但是我怎么都讲不出来。

今天徐强老师先让我放松,然后他把我的潜意识带到一个房间里,这里面有一把椅子,坐着我的妈妈,身体很健康的妈妈。我到这个房间里和妈妈对话,自然而然地,我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和妈妈讲。这种感觉完全是两样的,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妈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我也是年轻的,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说话。

徐强:催眠是不跟人的逻辑思维打交道的,也不跟你的意识打交道,直接和潜意识沟通。通俗地讲,催眠可以直接进到你的心里,让你真实地面对这个东西,如果有什么问题,就从真实的角度去解决,这种真实感会传到你的心里。

另外,催眠是指我想办法进入你的潜意识,和你的潜意识对话,但是当我进入你的潜意识以后,我用来引导患者的方法,其实往往是心理学当中常用的方法,只不过区别在于有些心理咨询师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是在意识状态下,催眠师是在潜意识状态下。

比如这个空椅子的技术,其实是在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但只有在催眠状态下,她才能亲身感觉到妈妈就在面前,或者某个想要对话的人就在面前,感觉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常说的暴露疗法,把自己暴露在恐惧的事物的面前:我怕狗,你直接抱一条大狗来,但这条狗并不一定是我真正害怕的那个品种,但是在催眠中,我们进入到催眠状态后,可以真实地面对当时伤害你的那条狗,甚至可以跟这只狗对话,可以和它进行交流,然后把对它的恐惧去掉。

这种方式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好像身临其境一样,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再进一步说,你怕狗我有可能给你找来,如果你是怕的我找不来的东西,那怎么办?甚至有可能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那又怎么办?但在催眠状态下,我们都能去找到,并加以解决。

认知是受情绪影响的

我们常说要改变认知,但是我认为,错误的认知往往是由情绪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认知,而是我们的情绪冲击了我们的认知误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路上被人踩了脚,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看这件事情,其实不是多大的事儿;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见过很多在路上因为类似踩脚的这类的小事大打出手的人呢?这往往是因为你当时的情绪就很差,突然遇到这么个事情,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就爆发了,这种情绪就会左右你的认知,让你感觉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这就是我常讲的情绪改变认知。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说道理对方根本听不进去。但是我们可以把对方的情绪先处理了,把情绪释放出去,处理完情绪之后,来访者会忽然地现,原来这件事不是这样的,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就会发生很大转变。就像前面说的踩脚一样,等冷静下来后,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

潜意识记忆就是身体记忆

“一个道理,如果没有以身体作为作证,你自己没有用身体去感受的话,对你来说就像一个谎言。”

就是说这个道理你听了之后,只是觉得有道理,但这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并没有真的进入你的潜意识,所以你没有真正去相信它。从某种角度上讲,潜意识的记忆其实就是身体记忆,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只有你的潜意识也接受了,也就是身体接受了,才是真正的接受。这段话解释出来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原生家庭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因为孩子小时候,大脑发育还没最后完成,他的头脑还理解不了一些东西,他只能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情绪。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受过的,爸妈生气时会说“你再怎么怎么着,我们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全世界的人都不会信,只有一个人会,就是这个孩子。他心里会难受,可能他根本不能理解爸妈说的是什么,但是他能感受到那种恐怖的气氛。

而正是这种情绪,进入到孩子的心里,进入到潜意识中,造成伤害。而同样的事情,对于成人来讲,是不会造成任何创伤的。这就是为什么童年阴影,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影响特别大的原因。

本文内容选自“渡过”圆桌派第十八期:《创伤和催眠疗愈》。

嘉宾:徐强、子烨、伊莎;主持,邹峰;整理:钰婷。

一般需要催眠几次有效

在上面的案例中,这个小女孩是用一次催眠完成了这件事情的,她的恐惧感很高,属于安全感缺失,当她的安全感恢复一些的时候,她就可以有勇气有能力去面对其他的东西。

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些人可能需要做三五次,这个需要根据催眠师的经验和现场的情况来判断。有些人的状态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如果他还没有这个勇气,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强行让他去做,可能会出问题。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无论打倒我们的是什么,它都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这次催眠可能没把这根草卸下去,而是卸了另外几个别的包袱,但是只要解决了一件事,心里卸下一个包袱,就会轻松很多,所以说每次会有每次的效果,至于需要多少次才能把包袱卸完,就得看个人情况了。

催眠师如何解决问题呢?

每个人在催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催眠师是无法预知的,他的潜意识会自然地告诉我,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且有意思的是,你的潜意识呈现给我的,可能和你自己想的不一样,比如说一个人来解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但是催眠过程中,冒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可能就是小时候他爸爸的一个眼神。

比如说我让被催眠的对象找开心的回忆,并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一个引子,每个人都是愿意去找开心的事的,这就等于是借了一个力,一下子把自己的窗帘给打开了。其实我们催眠,包括心理咨询,都是患者自己在帮自己。

催眠是不是只能面对面?

从我个人来讲,我是一定要面对面的。因为隔着机器远程催眠的话,效果很差。我曾经给一个肿瘤患者催眠,去解决他的心理问题,用催眠缓解了一下他的疼痛,但是催眠止疼是暂时的,医生想让我帮帮他,于是我录了一个音频,这个音频的内容甚至比我在现场说得更细,说得更好,但是他听了之后并没有效果。

人说话的气场和机器播放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如果催眠对象比较敏感,会连我说话时脸有没有冲着他都能感受到。人在催眠状态下,感受还是比较强烈的,远程催眠不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但是和面对面的效果差别太大。

第二就是远程催眠容易出风险。人有时进入到催眠状态,情绪一下子上来的话,他会失控,这种情况下如果催眠师在身边,还可以跟着他,采取一些手段,但如果是拿着一个手机,手机一扔我就根本没有办法跟他交流了。远程催眠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事情,不能说每一次都有风险,但是一百次里会有一次,那就可能对被催眠者造成伤害。这个是不可控制的。

什么是易感性?

易感性是指每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一样,敏感度不一样。首先身体是会有易感性的,女士一般会比男士更易感,年轻轻的一般会比年纪大的更易感,搞艺术的会比搞理工的更易感。

易感性确实是影响催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配合度,如果说你愿意配合我,愿意接受这个催眠,即使易感性差一点,多费点劲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如果对象不配合,易感性再好也没有办法。

有些家长着急带孩子来催眠,但是一定得是孩子自愿来催眠的,不能威逼利诱,否则孩子来了完全是为了应付,或者孩子躺下了,根本不理我,那再好的技术和水平也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有那么一句话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为什么催眠会失败?

催眠和心理咨询,患者和心理师的匹配度是很重要的,有孩子说对催眠有些恐惧,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我最后都会问:你看我的感觉怎么样?如果说你看我感觉顺眼,愿意跟我接触,那就可以过来接受咨询,如果说看着别扭,来了反而会排斥。

催眠失败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催眠还是保持着探究和考察的态度,思维完全在逻辑控制下,没有用情绪和身体去感受。当意识开始工作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偷懒,没有办法进入催眠状态。

2、催眠敏感度的问题。

3、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有想着要对催眠师敞开心扉,比如说催眠师是熟人的话,有时反而会不敢完全敞开。

我现在面对熟人,一般只问是不是有这么一件事伤害了你?然后就引导你去解决这个事情,不去干预,不去问事情的细节,我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伤害了你,这就够了,接下来怎么解决就是你的事情了。这里也有一些人本主义的思想:人都是有让自己恢复的本能,他会自己处理好。这也是催眠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不愿意说的事情你可以不说,你告诉我有这么一个事儿就行了。

什么样的人不合适做催眠?

催眠最大的禁忌症是精分,精分的话是不能做催眠的。还有自闭和交流障碍之类的情况,也没有办法做,因为催眠主要靠的是语言。

每一个家长来问我的时候,我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孩子愿不愿意来,他只要愿意来,我们多多少少都是可以帮到他的,但是他不愿意来,那就完全没有办法。

催眠后会给患者留作业吗?

一般不留,但比如说讲到一些自我催眠、自我锻炼的方法,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自己回去练习。但是像写一篇自我觉察或者日记什么的,这样的作业不会有。

催眠可以让患者设想未来吗?

催眠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东西,过去未来,天上地下都可以考虑,一般我们解决社恐和厌学时,会用到这种方法。

比如患者想象自己到了一个学校,去跟人接触,自己会是一个什么状态?他得在心里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以后,才能看到一个很好的未来。如果患者内心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在一个很糟糕的心理状态下,我盲目地把患者带到未来,会适得其反。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前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再让患者畅想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我们看到什么样的东西,都是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看到的。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不一样。

最后的话

其实催眠并不神秘,它就是心理学当中的一种技术,它既不能妖魔化,也不是个神话。

催眠不能说可以随便控制什么,也不能说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当你真正认识催眠的时候,你会发现催眠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让我们去扫描自己,然后得到一个新的角度,它的效果是非常奇妙的,就像一个辅助一样,可以解决很多我们意识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徐老师的催眠工作坊将于本周六开营,这次工作坊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是自我催眠。自我催眠是一种特别的方法,先由老师带领进入很深的催眠状态,然后锚定住这个状态。以后每次再做自我催眠的时候,都可以直接进入到这个催眠深度。这种状态如果是靠自己练,经年累月才有可能达到。

第二,是情绪控制。这是徐强老师在多年的催眠经历中筛选出来的两种见效非常快,又能够自己使用的,最简单的情绪管理办法。不光对情绪调节,甚至对很多躯体症状,如神经性头痛、抽动症等都有特别明显的效果。

第三,是武术的内容。徐强老师练了近30年武术,提炼出的最精华的一些内容,而且还融入了催眠的一些方法,对身心调节的功效比其他的单纯锻炼方法更加明显。

这些在实战中提炼出的方法,简便有效且易于掌握,肯定会对大家的身心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37 | 评论:0